为推动高校和青年加强国际交流注入强劲动力——习近平主席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长鼓舞中外合作办学界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热情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长拉蒙·雷波列特,鼓励中美两国高校加强交流合作,为促进中美友好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连日来在中外合作高校一线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广大中外合作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备感振奋,一致表示,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是对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合作高校办学成果的充分肯定,更为中外合作高校开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后将以复信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中外合作高校高水平教育桥梁作用,扎根中国,融通世界,为促推中外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作出新的贡献。

将嘱托期待化作前进的不竭动力

在温州肯恩大学2024级毕业典礼上,从美国远道而来的拉蒙·雷波列特校长收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也让温州肯恩大学这所坐落在瓯江河畔的中美合作大学深受激励。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站位高远、内涵丰富,对加强中美教育合作交流提出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对温肯的关怀厚爱和鼓励支持。”温州肯恩大学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北铰表示,“复信更加坚定了学校上下矢志发展的决心和加强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的信心。我们将始终沿着习近平主席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锚定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平台,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国内外大循环体系,创新合作办学机制,加强中美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促进中美两国青年相知相近,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贡献能量。”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指出,希望两国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合作,培养既了解中国也熟知美国的青年使者,为促进中美友好搭建更多桥梁。这让同样凝聚着两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上海纽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两所中美合作大学也大受鼓舞。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深刻阐明了中美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性,对中外高等教育合作尤其是中美高等教育合作一线工作者是鼓舞和鞭策,更是启迪和引导。”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提升和扩大合作办学成果,用好中外合作高校优势资源,履行中外合作高校特殊使命,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复信精神。”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为我们做好中美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大信心与力量。” 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耀林表示,“学校将以复信精神为指引,积极发挥窗口和纽带作用,致力于将全球各国各地区优势教育资源、先进文化与经验有机融合,持续推动中美高等教育深化合作与互惠共赢。”

2024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迎来第四届本科毕业生,校长龚新高表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复信精神,进一步打造并发挥国际化理工科教育平台优势,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实干笃定前行,力争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既是对合作办学高校在促进教育交流合作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在面临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开放主动积极开展对话合作的诚意与担当,给予我们一线工作者莫大激励与鼓舞。”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毛亚庆表示,“作为合作办学的探路者之一,我们将牢记习近平主席殷殷嘱托,在坚持立德树人、聚焦产学研融合、探索国际化办学纵深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

立足中国培养对话世界的人才

在地国际化是中外合作高校的鲜明特色之一。让中国学生不出国门即可感受世界多元教育模式,让世界青年通过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迈出深入认知中国的第一步。中外合作高校承担着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在多年实践中逐步坚定以中国方案助力世界高等教育前行的雄心。

20065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关心推动下,温州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正式签约,决定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温州肯恩大学正式设立。

从办学之初的两百余名学生到现今共有本硕博学生约4500人,已培养8届本科毕业生总计3300余人,十年间,温州肯恩大学茁壮成长、硕果累累。学校定期开展与美国肯恩大学之间的学生交换项目,在校专任教师中美国教师比例占近四分之一。创新的中美融合教育教学模式就像学校“中式布局,西派建筑”的校园设计理念,让碰撞因互信而和谐,让全英文、小班制、探究式、可定制的教学方式激发每一名学生的潜能与对未知的兴趣。“求同存异、包容并蓄是合作基础,服务创新、助力发展是题中之义。”王北铰表示,多年来学校依托国际办学优势,与地方实现“双向奔赴”,主动服务和融入地方改革发展大局,贡献智力资源。

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员工形成了昆山杜克大学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国际化校园。截至20241月,学校国际学生占比近30%,其中近40%来自美国,已成为美国学生来华学习的重要基地和中美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中美双方基于昆山杜克大学的平台在学生双向留学、教师及管理人员交流合作以及学术对话等方面多措并举,有效加深了相互了解、彼此认同和深厚友谊。刘耀林表示,昆山杜克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与国际化创新,建立起以博雅通识本科教育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承办高水平国际教育科技论坛吸引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生。“我们致力于培养世界未来的领导者、复杂问题的解决者和全球范围的行业领军人物。”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指出,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相知相近,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未来工程,深刻指明了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长期性和指向性。童世骏表示,将教育事业与国际交流融为一体,对于世界各国相互沟通的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领域的工作都无法相比的。202311月,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作出了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的精辟论断。在上海纽约大学的校园里,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大致各半,他们是求知道路上的好“战友”好伙伴,折射出的是各国普通民众美好愿望的强大力量。当今世界诸多挑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考验,即将担负未来使命的青年一代的能力与价值追求源自当下高等教育的塑造。童世骏认为,培养既善于运用现代化成果又敏于应对其后果,兼具天下人与爱国者情怀、追梦人与实干家精神,有意愿为社会贡献才智且有智慧为科技提供规范等杰出品质的人才,包括上海纽约大学在内的中外合作高校积累了诸多经验,拥有独特优势。

办学8年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聚焦能源、环境、人类健康三个重要战略领域,引进、融合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开设发展前景广阔且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理工科专业。学校将教学、科研和创新三者融为一体,围绕“数理先行、问题驱动、科研导向、创新嵌入”打造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可喜成果。“我们希望能厚植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龚新高表示。中国传统节日里的民俗活动、广东地方特色英歌舞和舞狮舞龙……特色文化活动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校园里也成为认知彼此、共话友谊的“语言”。

作为内地与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已走过近廿载办学历程,培养了近两万名本硕博优秀人才。如今,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潮,学校更加明确了育人目标。“近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成立高等研究院,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毛亚庆表示,学校将持续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不断拓展与境外大学的交流合作,为实现学生校际交流与联合培养、加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学分互认机制等奠定良好基础,乘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改革创新春风,为世界青年搭建相互了解、携手探索未知的平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年是人类的希望,教育是塑造未来的事业。站在世界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教育交流合作凝聚中外青年力量,坚定唱响友谊与协作赞歌,赋予了我们面对共同挑战的勇气与底气。展望未来,以教育为媒,中国将与各国奋楫共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浏览量:0
收藏

是中外院校沟通的 桥梁 和 纽带

北美国际教育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为中外院校的教育国际化